每月分享,记录最近一个月的所看所想,这篇是第 13 期。
乡村里的中国
《乡村里的中国》是今年我看过最好的纪录片。
我一直觉得乡村才是中国这幅画卷的底色,但同时也是这幅画卷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。
很多人眼中的乡村,就像李子柒视频中恬淡的田园生活一样,放眼望去都是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”。但这种滤镜下生活真的能代表了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吗?
真实的乡村中很少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怡然自得,更多是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”的无可奈何。
至于很多人向往的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背后,更多的是各种传统陋习和鸡飞狗跳的邻里矛盾。
虽然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发展,农村大型机械化也开始逐渐普及,但是在田地里劳作,靠出卖体力讨生活的方式依旧是主流,其中的辛苦程度,远远不是坐在空调间的都市白领所能体会的。
纪录片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片段,村民们发生矛盾后,最后的解决手段并非依靠法律,而是以村内的“家务事”内部处理。在这里朴实的村民当然可以去埋怨政府法律不到位,但我想更多原因是现在的乡村中还存在着不少古代宗族制度影子。就如同费孝通先生笔下的“长老统治”一样,遇到问题后很多人更倾向于在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下去“论理”,而非在法律的框架下去“论法”。
纪录片中的杜深忠说:“我对这片土地没有感情。” 对此,我深有体会。
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,可以说是又爱又恨。这片土地养活了自己的祖祖辈辈,但这片土地又如一双大手,禁锢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在我的老家,一个很普通的中原地区小村庄,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待在老家了,村里留下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,农村的人口在急剧的减少。当然这样也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,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,更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生产,然后通过机械化,智能化提升农业的生产力,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的拉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。
助人为乐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了一张乐于助人的大众脸的缘故,经常在路上遇到老人让我帮忙解决手机的各种问题。
有让给找健康码的,也有说手机铃声不会响接不到电话的,但我寻思我身上也没挂牌子啊,怎么莫名的就成了一个行走的手机维修员。
这不上周就在公司门口遇到一个大叔,让我用他手机帮忙在线开一个证明,当时虽然着急上班,但看着大叔着急的样子,也不好推辞。
其实操作过程并不复杂,但那个 APP 上无数的菜单估计让个年轻人来也得找个半天,而搜索功能很多人也并不太会用,也难怪大叔自己搞不定了。
最令人抓狂的是,因为大叔的手机开启了大字体模式,这个 APP 居然出现了部分菜单显示不出来的情况,如此垃圾的兼容性实在令人火大,搞的我只想把开发这个 APP 的程序员拉出来祭天(看吧,我生气了连同行都骂)。
好在经过一番折腾后总算帮大叔搞好,看着大叔开心的笑容,突然觉得帮助别人确实是件很快乐的事。
最后还是要吐槽下,现在的互联网公司真的是都越来越会玩了,搞社交的做起了短视频,搞短视频的玩起了电商,送外卖的甚至搞起了出行,到最后每个 APP 都变成了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全家桶。
但越来越臃肿的设计到底是方便了用户,还是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,我觉得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?
再者既然各大厂商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增加新功能,怎么就不能在老年人模式上多花点心思呢,去多设计一下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功能,我想,这应该比那些“全家桶 APP”要有意义的多吧。
三体
作者:刘慈欣
最近重读《三体》,虽然情节早已烂熟于心,但每次掩卷之后,依然觉得思绪万千,回味无穷。
如今《三体》早已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那么简单,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。
《三体》的印记在互联网上也随处可见,诸如“降维打击”,“思想钢印”之类的词语早已流行网络。
而“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,傲慢才是”之类的金句亦常常被拿出来警醒世人。
刘慈欣天马行空的想法下,亦充满着人性的哲思。现代文明的发展很好的掩盖了人类的本性,但既然是本性,又岂会在短短几百年的现代文明中有太大改变。
观星空之浩大,才会感叹世人之渺小;望宇宙之静谧,又会想到人心之复杂。
人类不会感谢逻辑,现在如此,未来也是如此。
遥远的救世主
作者:豆豆
有这样一步"神剧",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,但依旧被很多人奉为圭臬。这部剧在豆瓣上有高达 9.2 的评分,它就是《天道》。
这部剧的原著就是豆豆的《遥远的救世主》,我读过后,感觉很有意思。
单就文笔或者故事情节来看,这部小说写的真的挺一般的,但本书特殊之处在于更像是一本哲学书。
书中一直在探讨文化属性的问题。
- 强势文化:遵守事物规律的文化
- 弱势文化: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,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
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则恰恰更多的体现在渴望救世主的文化上。
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‘靠’字上,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,靠上帝、靠菩萨、靠皇恩……总之靠什么都行,就是别靠自己。
世人皆苦,唯有自渡,但是倘若自己都不愿意站起来,老天爷来了怕是也没用。